当前位置:首页>养殖技术

如何看待“千元荔枝”背后的争议

时间:2022-07-19   |   来源:中国农网

“千元一斤荔枝,两天卖断货!”近日,北京一家商场内销售的“增城挂绿”荔枝,因每斤1049元的价格引发热议。对于其高昂的价格和两天卖断货的强烈反差,有网友表示质疑“荔枝而已,再好吃也不至于卖到上千元”,也有人开始担心,这个夏天还能不能实现“荔枝自由”。

一斤荔枝售价超千元,确实与人们惯常印象不符。那么“增城挂绿”究竟是何方神圣?“增城”指的是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,这里产的一种荔枝品种因果实成熟时红紫相间、一条绿线直贯到底而得名“挂绿”。“增城挂绿”有着数百年种植史,价格高也不是今年才有。早在2002年,产自一代母树“西园挂绿”的荔枝曾拍卖出单颗55.5万元的天价。

当然,这其中或者也不乏营销手段和渠道品牌的溢价,但“增城挂绿”多年来市场热度不减,显然不是一句“炒作”能解释的。究其原因,简单说就是物以稀为贵。时至今日,数百年传承下来的一代母树仅存一株“西园挂绿”。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“挂绿”,皆是通过嫁接繁衍的二、三、四代荔枝树。但就是算上这些,“增城挂绿”的总种植面积也不过几百亩,平均单株产量仅有20斤左右。近年来,果树专家也曾尝试异地扩种,但异地种植的“挂绿”,其品质始终不被市场认可。

事实上,价格是产品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,农产品价值是风味口感和特色文化内涵的综合产物。价值连城的“武夷山大红袍”,世存6株、千年以上,有谁会觉得不值呢?“增城挂绿”价格高企,既有“橘生淮南则为橘”“挂绿在增城才是挂绿”的风味因素,也与其所承载的岭南百年荔枝文化内涵密不可分。与大红袍一样,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微量的供应加独特的风味和历史文化内涵,了解了这些,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“增城挂绿”高价而受到市场欢迎的现象。

在这场争论中,有一方声音很小却更值得我们关注,那就是生产者。近年来也有一些曾经“昙花一现”的高价网红农产品,既缺少与价格相符的品质和价值,也没有物产的稀缺性,背后更多的是商家的刻意炒作。一些商家往往通过夸大某一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行情,营造出供不应求的虚假繁荣,然后向农民大肆兜售种苗和技术服务,实现大面积种植,并承诺包销售。商家倒是赚得盆满钵溢了,可这种产品,价格高涨、行情好的时候,农民获益未必有多少;一旦没赚头了,商家及时调头转向,但农民栽下的果树、种下的种苗却不能说砍就砍、说拔就拔,市场起伏留下的一地鸡毛,只有受伤的农民自己打扫。

这部分农民的遭遇也给我们提了个醒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高价农产品的出现是我们的消费市场发展的结果。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、吃得健康”,消费水平的升级,自然会传导到前端的生产环节,于是会有一部分农产品走向“高大上”的路线,这是市场的正常表现,不应该受到指责。但我们特别要防止偏离事实的过分渲染,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肆意炒作,特别是以此为噱头忽悠农民跟风,助燃农民和市场的盲目情绪,把需要实实在在经营的农业,搞成网红式一夜暴富的“神话”。尤其是对有志试水农业的工商资本,更不要把他们带到沟里去。否则,最终挫伤的不只是他们搞农业的积极性,还可能是升级中的农产品市场和产业。

说到底,农业是慢变量,不能一蹴而就。搞农业,既要仰望消费市场升级的商机,更要低下头脚踏实地。一方面,要帮助农民尽快找到自己的生产定位,做好产品分级,精准对接市场需求。另一方面,也要立足大市场,加强市场信息引导,提升产业发展指导水平,对网红农产品和爆款农产品做足调研、做好预警。更要加强监管,防范刻意的炒作、扰乱市场秩序、损害农民利益。

荔枝常有,而“增城挂绿”不常有。无论是消费者,还是生产者,不妨都冷静理性看待“千元荔枝”的现象。既不必焦虑,也勿要跟风。说到底,每斤售价10余元的“妃子笑”“玉荷包”等才是市场的主流,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幸福,是多数农民可以信赖依靠的产业。

作者:赵宇恒

(责编:林夕)


早报融媒矩阵分发平台 投稿邮箱:rmrbrmsd@163.com

本栏热门文章TOP10

本栏最新文章

  • 二维码